〈又想起了他〉林芷彤
有時候,當我看到別人家的爺爺在帶孫子,又想起了他――我的外公。雖然他已經去世好幾年了,但他的笑聲、話語,還有那種令人很安心的感覺,我都清楚記得。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外公家玩。外公家有一棵很大的龍眼樹,每年夏天都會結出一串串的果實,而外公會拿著梯子爬上去幫我摘龍眼,我就站在下面接外公丟下來的龍眼,一邊笑一邊吃。那時太陽很耀眼,照在外公的頭髮上,好像整個夏天都在發光。
外公不只對我好,他對每個人都很溫和。有一次我在寫功課,怎麼寫都寫不滿意,快氣哭了,外公向我走來,拍拍我的背,笑著說:「錯了沒關係,改掉就好,人生也是這樣的。」然後坐在我旁邊溫柔的一步一步教導著我怎麼寫。他也許書讀得不高,卻有比任何人更豐富的智慧。
後來,外公生病了,需要住院。那時的我還小,不懂什麼是「生病」,只覺得他好像變瘦了,也不太說話。最後一次見到外公是在醫院裡,他緊緊的握著我的手告訴我:「你要乖乖的,好好認真讀書。」我拚命點頭,眼淚隨之墜地。不久後,外公就離開了。
雖然外公離開了,但他教我的事,對我的愛,都還留在我心裡。我想,這就是「想念」吧!當我們又想起那個愛我們的人,他就還在我們的心裡,從來沒有離開過。
〈格爾尼卡〉張采恩
戰爭,是永無止境的煉獄,是絕望不已的深淵,使人憤怒至極,直到人心都被蒙上了層層的灰與黑。
從古至今的戰爭畫中,皆以士兵與將領的視角誇耀、宣揚。而畢卡索的這幅作品卻以人民的視角,釋放了戰爭裡最痛苦、最殘忍、最恐怖的一面:生靈塗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縱觀整幅畫作,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人民平白無故遭遇襲擊時的驚愕和恐慌。背景的黑,猶如黑洞,將人民不斷的吸入其中,不斷摧殘。人民的震驚、傷心和吶喊,充斥了整個畫面。一位女士,抱著一位眼神空洞、黯然無光的死嬰,仰天長嘯;一名在高樓上被火逼入絕境的女子,痛不欲生的選擇了跳樓;一位英勇的士兵,努力奮鬥,卻身首異處的葬身其中。畫中人物的特寫,帶給我的,只有極度壓抑的憂傷。
畫中的鬥牛、鴿子與一匹馬,分別象徵了有權力者,和平與人民的反抗,三者之間極其的不平等。鬥牛的牛角被放大,體現了持權力者的權威;鴿子的體態扭曲,表達了現實中和平的實踐是多麼的微小;重新站起的馬,訴說了即使失敗也要反抗的決心。
畫作如此,現實依然,戰爭不斷的發生。說來諷刺,一直提倡和平,為民發聲的各種國際組織,卻感覺沒有任何的成效。唯一有的,只是數不清的爾虞我詐……
這幅〈格爾尼卡〉讓我強烈的感受到,戰爭給人民所帶來的苦與痛,以及對人類未來的悲觀。
〈原來,放下是這麼回事〉朱芷瑤
放下應該是人生的必修課,將情感、事物或人的執念徹底從心中脫離,是一場極其煎熬的考驗,也是成長路上的阻礙。然而,回憶不停的浮現,有喜、怒、哀、樂等情感摻雜,真的能全部放下嗎?
每次的道別,都需要長久的時間去沖淡。那年夏天,我和朋友相約在海邊,為美好的暑假畫上句點。一大早陽光高照,每個人都滿心歡喜向冰涼的大海擁抱,我卻發現平常一向多話、玩得最嗨的朋友,安靜的坐在溫暖沙灘上看著我們,我跑向他熱情的拉向大海,但全程他都一言不發,直到夕陽緩緩落下,他突然說他準備搬家,未來可能見不到了。
每個人嬉笑的聲音戛然而止,沒有人知道要如何安撫,只能手足無措的站在原地,最後月亮升起,大家暢談著相處過的時光,有時哈哈大笑;有時感嘆懷念,雖然沒有人說出告別的話,但都在心中為對方送上祝福。
之後的夏天,人愈來愈少,只剩下我一人,心中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每年夏天我都試著邀請大家一同看海,可次次的回應永遠都是「下一次」,彷彿只有我是那個從始至終被困在回憶裡的人,才突然發覺,或許⋯⋯我也該放下了。
那些時光固然美好,但能不能走出才是我該做的,我嘗試用課業掩蓋這些心思。事實證明真的可以。我開始回歸正常生活,當我再次看向一望無際的大海,不免再次勾起回憶,但我知道一切都回不去那年的夏天了。我逃離了回憶所打造的籠子了。
當心中的執念脫離後,我知道自己早已放下,內心不會再被激起那麼高的浪了。放下並不是遺忘,而是將一切放在心裡的角落,那一瞬間,我意識到我好像成長了。
〈完美的她〉彭品翔
認識這麼多年了,她還是一樣的男孩子氣,像右眼的寶藍色眼珠,如一枚反射出陽光的青金石;可是,偶爾又發現她帶著女性特有的細心,好似左眼,鑲著一顆綠寶石,彷彿一面湖泊,清澄得可以見到底部生長的水草。兩邊不同顏色的瞳孔,為此,她還獲得了「金銀妖瞳」這個帥氣的封號。
「理科比我好的混血兒」是她給我的第一印象。白皙的皮膚,像頂級工匠巧手下的雕塑,卻始終浮著淡淡的紅暈在兩頰,一頭及肩的烏黑色秀髮,像流過山谷間的潺潺溪水,她低著頭看著書,那長髮就似簾幕一樣遮住她的臉龐,待她抬起頭來,方才看見她的面孔──噢!簡直與羅浮宮中的雕像如出一轍!老天爺是何等偏心,將所有與「美」有關的特質全賜給了她!
然後,第一次小考,一直以來穩居榜首寶座的我,在數學卷的最後一題上「卡關了」。我左思右想,從輔助線到大代數,甚至妄圖用正餘弦來破解,卻始終像在圈圈內打轉,最後又回到了原點。考試成績出爐,她以四分之差贏過了我。關鍵正是那題。檢討考卷時,我原本該舉手發問,驕傲卻使我開不了口,下課時間我左思右想,還是抱著「見賢思齊」的心態,向她詢問解方,她看了下我的考卷,接著開始講解,那幾分鐘內,我不只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更令我對她真正甘拜下風。
她正是人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成績好,品行優良,顏值又高。跟她熟稔起來後,我更深切的體會何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她最厲害的,不只是絕對的聰明,而是在各班「天才」的聚會──這個男女比例極度不均的地方,作為一位新進的成員,很輕鬆的就和大家打成一片,毫無生怯之感。
不只如此,她也常利用她「先天」的細心優勢,數度發現我們計算的錯誤,或者題目的謬誤。記得有一次,在討論解題的合理性,正當大家都沒有找出問題時,「你先天的條件就錯了呀!」她忽然大叫,把我們都嚇著了,好一會兒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她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如果這都不算完美,又有什麼能夠符合「完美」這麼嚴苛的定義呢?
〈我與痛〉焦子恩
嫉妒是人們心中最惡劣的種子,它總在發芽後,刺穿人的理性,吸收人的養分,使宿主只剩下被仇恨控制的大腦。這個玩意兒,大家心裡深處都藏有。
一個不會嫉妒他人的人,只是因為沒有見過那集聚眾神寵於一身的人。在小時候,我身心發展時自尊心最強,最渴求被人認同的階段,我總愛跟別人較勁、攀比。而在那時,我遇到了最令我此生難忘的傢伙。他是我的榜樣、我的勁敵,我和他的認識,早在開學典禮當天,在老師要求的自我介紹中,我就認知到這個人絕對是我的知己,一個將演奏鋼琴當成此生志向的人。那一天,彼此聊了很多,我們相互認識,談著自己關於彈琴的經歷與心情,我在他身上似乎看見自己的影子。但他綻放的光芒,清楚劃分我倆的差別。
經過更長時間的相處,我發現我的艱辛經歷、難以掌握技巧的絕望,在他的身上從未看見,反而花了比我更短的時間,把握更多精髓。更令我驚訝的是他的絕對音感,這是非常稀有的技能。能聽出和弦中每一個音符,相當因難,對擁有絕對音感的人而言卻易如反掌・而他,就是這種人,一個活生生的天才 。以往生活中以彈琴為立身之本的我,不樂意看見比我更有實力的人。漸漸的崇拜變成仇恨,他處處搶我的風頭,我卻無能為力。嫉妒的種子發芽後,便逐漸茁壯。
我能聽見,渾身被憤怒灼燒的聲音。這天音樂課,老師開放會彈琴的同學上臺演奏,而那位同學則搶先上了臺,彈了一首曲子,技巧性、流暢度和放入其中的感情,都是我遠達不到的程度。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不斷前進,終有達不到的彼岸。在別人閉眼陶醉時,我眼睛卻張得又大又渾圓,雖然我看不見,但我相信布滿血絲。人說心痛最痛,而此時我正感受著那種內心千刀萬剮的折騰,我想發洩,但我清楚那只會更令他看不起。面對同學起鬨要我上臺,我也只是紅著耳根背對他們。
今天回想,其他東西想不起來,記憶最鮮明的,就是那段我最不願回想起的心痛、沉重。最後,我認清自己不再將鋼琴當成自己的唯一。我感覺我終究放下了,也能開始欣賞優美的音樂演奏家。我相信,自己只要有心放下,嫉妒的種子終能根除,也帶來成長。
〈關於生理期的措施,我有不同的意見〉李瓏軒
當女生慢慢長大,開始變得成熟,身體也開始悄悄的改變。而女生最容易發現自己已經具備誕育新一代的能力,就在於生理期,「它」象徵著妳已經長大了,這是一件好事,卻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小學五、六年級時發現自己來月經了,第一反應卻是害怕與擔憂,害怕它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利性,擔憂自己被當作異類。在母親的引導下,學會如何使用衛生棉,但也同時思考一個問題,衛生棉並非所有女性都一定消費得了,那一些家庭經濟拮据的女孩該怎麼辦?
政府如今推行衛生棉的補助,希望可以保障每位女孩,都能在生理期時有必需品可以救急。但政府立意雖好,所提供的數量,完全不夠用。政府期望每個縣市都提供平等的數量,但生活在偏鄉的孩子跟弱勢群體,比我們更需要這份幫助。在校園中,應該在廁所設立「補給站」,才不會讓人在生理期突然造訪時不知所措。
生理期是每個女孩子都會經歷的身心蛻變,許多女孩不敢正視這個問題,甚至不敢直白的說出其名字,希望有朝一日不再是用「那個」、「大姨媽」來稱呼它,而是可以說出其名字。
在生理期如果遇到困難,期望大家可以同心協力的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