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官方網站與張曼娟小學堂
國中七年級、八年級

〈面具〉宋品樂

在他們面前,
完美的。
是否要在
無人時
把它拿下
任由水珠滴落
任由聲音釋放
擁抱吧
接納吧
真實的模樣。


〈多餘〉吳冠陞

滿足就好
不要貪心
不必全部都有
如果全部都要
無法全部享受
剩下的
全是多餘


〈新世界〉吳宸赫

一成不變的生活
乏味換取輕鬆
終於
決心
離開舒適圈
遇見成長的契機
嶄新、困難的挑戰
重要的突破
把自己從冷凍庫取出
加熱──
讓生活
升溫
時光流淌
回頭一望
盡是
大風大浪


〈桌上的戰爭〉朱正亞

在黑白格子的大陸上,
兩方的士兵為他們的神開戰。
他們不知原因、不明意義,
也沒有選擇權,
只能受神的控制。
當戰場上,
只剩下雙方的女王、
脆弱的國王、
以及殘存的兵力,
白女王被下令砍下黑國王的頭。
在非自願的戰爭中,
失去的性命、人們的悲嚎,
在神的眼中,
只不過是場遊戲。


〈框架〉陳立崴

框架,是常理的邊界,
框架內,是普通人的日常,
框架外,是發明家的天地。
從框架外向內看,
看見的是發明,
從框架內向外看,
看見的是發瘋,
沒有破框而出尋找可能性,就沒有發瘋。
沒有破框而出尋找可能性,就沒有發明。


〈夢想〉陳昀昕

童年中的紅磚牆,
已經褪為灰白的模樣,
在曾經奔跑的草原上,
我展翅翱翔,
在此尋找夢想,
我飛越一個個迷茫,
一個個驚惶,
一個個匆忙,
我愕然回首,十年已往。
我問你,夢想在哪?
你卻回答,在我們約定好的那口井旁。


〈我反對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提案〉李瓏軒

關於是否禁止餵養流浪動物的提案,支持與反對派都各有主張,「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支持禁止餵養的人認為,流浪貓狗數量已很龐大,持續餵養會讓其數量增加,危害野生動物。而且安樂死、TNR要跟禁止餵養同時進行,才有效果。反對派認為,禁止餵養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餓死流浪貓狗並不人道,但在生態敏感區可以驅逐;且實行安樂死,無法徹底控管流浪動物數量,更何況TNR也要跟餵養同時進行才有效益。對於這個提案,我比較認同反對派的說法。

反對派說,不能根除問題是真的,流浪貓狗本來就是人為棄養,牠們已經喪失捕獵能力,不餵養會被餓死。而且禁止餵養,就算禁止了,如果有人持續棄養,數量還是一樣會增加,終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而禁止餵養讓我覺得是「受害者有罪論」,因為流浪貓狗是人類所造成的,如今卻要貓狗付出生命的代價,去償還我們所種下的惡果!禁止餵養還有不餵食,將導致牠們餓死,那些屍體更難處理。

安樂死、撲殺也都不可取。第一,是因為不夠人道,第二牠也是個生命啊!牠也擁有權利活下去!而非被我們決定、掌管其生存權。禁止餵養並不好,治標不治本啊!

雖然餵養可能會造成環境髒亂等問題,但這都是可以避免的,餵完流浪貓狗,可以帶走所餵養的容器,並簡單清理現場。TNR就是要配合餵養,與其建立情感才能成功,絕育後,再放回,也不會造成繁殖泛濫。有人說流浪犬被餵養後會徘徊與定點,甚至攻擊,那為其建立收容所隔絕還比較有成效呢!

流浪動物氾濫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遺棄導致,既然造成了,就要想方設法去解決,而非逃避式的消滅牠們。


〈我反對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提案〉林若然

流浪動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對於是否要餵養牠們,眾人產生兩種不同的看法。

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可以看到雙方提出的意見,其中先提出支持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提案的正方,認為流浪動物的數量在人們的餵養下,只會有增無減;反方則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和生命倫理,反對禁止餵養的提案。雙方皆贊成TNR的方式,正方卻以效率為優先;反方則選擇了腳踏實地的節育來減少流浪動物的方法。

我認為當我們要完成一件事的時候,速度固然重要,不能拖拖拉拉,但更需要注重的,可能是我們做事的方法。很多時候,暴力是簡潔有力又迅速的,但結果不一定是能持久的。然而當人們循序漸進,並從根本解決問題時,得到的成果會是有效又有利的。因此我支持反對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提案反方。

社會上許多養寵物的主人會選擇結紮,或許是為了減少麻煩,但也有一部分是為了幫助這些生命,也幫助這個社會。反方的論點有提到,過去臺灣曾實施安樂死,卻無法解決問題,這也說明了流浪動物的問題不光是撲殺就能處理的。況且,安樂死不僅僅是殺生,更是反映了人民看輕流浪動物生命的狀況。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認為減少產生更多的流浪動物才是首要之務,而更理想的實施方法則取決於我們。在我們領養或照顧這些動物的同時,也默默擔下了為牠們同類負責的義務。


〈寧靜中的喧囂〉彭品翔

幼時住在士林,每回夜裡我都會走過家旁一條小巷,踏上公園的石磚。路燈盡忠職守的照亮中央的廣場,在地上映出一道長長的剪影。

走向公園深處,是條幽僻的小煤屑路,兩旁參天的大樹切碎了月光,原先路上偶爾馳過掠過的引擎轟鳴聲靜下來了,放眼望去,路旁盡是無邊的林木與落葉,只一絲絲的月光透過枝椏間的細隙灑落,在碎石路上落下不規則的光斑。整路上只我一人,馬路上傳出的人聲完全的消逝了,流露出了全然無聲的孤寂。真要說有個伴的話,或許僅那時有時無的黑影罷了。

碎石路走到底是座荷塘,幾朵荷花挺立在池水之上,在綠葉的襯托下,或紅或白,或濃妝或淡抹,如亭亭的舞女的裙;似漢殿三千宮女;又像剛出浴的美人,少了葉的遮擋,月光如牛乳般流瀉而過,落在荷塘時並不均勻,但有著獨特而和諧的旋律,如豎琴上奏著的名曲。

塘中傳來了「閣閣」的蛙聲,打破了路上的寧靜,閉上眼傾聽,彷彿能分辨出哪個聲響屬於哪隻青蛙,以及牠們的對話。不遠的樹上則是唧唧的蟬語,以及啁啾的鳥鳴,此刻的我,彷若置身巨然的〈層巖叢書圖〉中,遠處是聳入雲的層巒疊峰,不時傳出的蟬鳴、蛙叫、鳥語、蟲聲宛如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田園》。

雲漸漸遮住了月色,不久便下起了雨,先是如保濕噴霧般的霏霏霪雨,滴滴答答,如蕭邦的第一號夜曲,接著雨滴變得豆大,滴落在我的肩上如子彈般,沾溼了我的上衣,滴在蓮葉上卻輕盈地滾落塘中,不留一絲走過的痕跡,怪不得〈愛蓮說〉會提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淋淋漓漓淅淅瀝瀝的雨嘈雜了起來,蛙蟲們也一改《田園》的曲調,轉與暴雨唱和起了《命運》來,時而青蛙主奏,雨珠伴唱;時而身分互換,雨滴奏起了旋律來;時而又輪到蟬作為第一部⋯⋯彷彿能見著那指揮慷慨激昂的揮動著指揮棒,帶領著整個樂團。

雨愈下愈大,逐漸突破了上衣能承受的範圍,我只得飛奔回家。來時的寧靜小徑,此刻已被交響曲的喧囂佔領,一同奏起了響徹雲霄的節奏。


〈專屬我的聲音〉林芷彤

幼時,每天放學校門口都會出現賣「叭噗」冰淇淋的阿伯,在學生吵雜的喧囂中,叭噗聲依然清晰。

那是一種特別的聲音,不像車子的喇叭聲那麼刺耳,而是輕輕的,像在訴說悄悄話,使我的心也跟著澎湃起來。我背著書包小跑到校門口,果然那輛熟悉的三輪車,依然停在那棵大榕樹下。冰淇淋車上掛著簡單的布旗,「古早味冰淇淋,三球三十。」各種不同的口味,我排在隊伍中,手裡緊握著最後的三十元,迫不及待的排著隊。

陽光照在那鐵桶上閃閃發光,那味道,那聲音,都令人嚮往。那天,我買了三球,巧克力、草莓、百香果,和同學邊走邊吃。在我小口小口吃的同時,冰淇淋也在慢慢融化,耳朵裡依然傳來了「叭──噗」的聲音,使我不知不覺也揚起了嘴角。每天放學來一支,真是太爽快了。

有一次,剛拿到手沒站穩,導致冰淇淋掉到了地上,被阿伯看到後,阿伯馬上再幫我補了一球。我接過那球冰,感動了一下,似乎連叭噗聲也跟著溫柔了起來。

如今,無論我在哪聽到「叭──噗」聲,心裡就像被輕輕敲了一下,馬上想到陽光、鐵桶和溫柔的阿伯。對我來說,「叭──噗」聲,就是那段無憂無慮,又甜在心裡的美妙旋律。


〈你可曾聽見〉陳立崴

假如有天聲音消失了,我最渴望再聽到海浪拍打沙灘或者岩石的聲音,雖然這兩種聲音在字面上看起來相似,但聽起來卻完全不同,所帶給人的感受亦迥然不同。

海浪拍打在岩石上的聲音聽起來非常結實,給人一種宏偉的感覺,甚至令人害怕,它所濺起的水花高度令人崇敬,水滴下落與地面接觸的瞬間釋放出的聲音如同鞭炮般響亮,這些聲音充滿著整個東北角海岸及東部海岸,在太平洋邊緣回響著。

而海浪拍打在沙灘上的聲音就截然不同,它不像打在岩石上那般結實,反而是清脆且破碎的,先是如同很多個小雨點打在湖面上所發出的聲音,且有力道上的漸強,接著是一連串浪花泡沫清脆的破裂聲,最後慢慢的消失,經過幾秒後,浪再來,聲音又漸漸變大,進入這個有節奏的無限循環中。它帶給人平靜的感覺,在腦中迴盪,洗清了所有煩惱後漸漸消失,直到第二次、第三次漸強,給人想躺在沙灘上逃避現實的衝動,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海浪聲。

回到城市中,每次下雨時都可以聽到類似的聲音,但是卻找不到海邊的節奏感。沒有渴望聽見的海浪聲,只有忙碌的機械聲。


〈空氣中的故事〉蔡咏潔

身在庸庸碌碌的台北,能住在寧靜的文山區,不被躁動的車潮騷擾實是萬幸。雖未去過其它區,但獨屬文山區的邊緣感和雨露花香,也是一種能成詩畫的美。

住家後面,是一排蜿蜒的河堤。河堤有一個簡單的樂園、幾塊廣闊的草皮,和一條長幾公里的步道。步道在偏靠住家這邊,讓人既能「沉淪」於「清泉石上流」的輕鬆,也能感受鐵皮屋與老樓房構成的樸素現實。

每當學校中的責任與瑣事聚成巨石向我傾壓,想要駝著重責徒步到一週的終點,是項艱鉅的任務,再怎麼認真的人,也有需要小憩的時刻。而現成的步道就是最完美的「度假勝地」,身上的怨氣與令人煩躁的人事物,也能得到應有的釋放。

每到假日,約上好友一起去散步已是習慣,沒有家長的空間,總能帶來無限的活力。與友人攜手走過百花盛放的花卉,百種花甜也爭先恐後的吻向我的鼻尖。帶些憂愁情懷又不失雅緻的菊花香,是我最愛的氣息,映襯了現實中的五味雜陳;鮮紅奪目也優柔寡斷的朱槿香,是最適合用來形容我的性格的形容詞;而唯我獨尊且冰清玉潔的山茶花香,像蝴蝶飛入心中,帶走一連串的墮落與悲憤⋯⋯。

步道上,琳瑯滿目的花香如染劑,挑染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使我能在前往終點的道路上不再孤單,在前進的上坡路上,不會亂了陣腳。


〈空氣裡的回憶〉戴心恰

一個炎熱的週二下午,鈴聲響起,慢慢的從睡夢中甦醒,努力的將頭抬起,口罩中的悶臭味使我稍微清醒了起來。教室中溼拖把、營養午餐的餘味好像也在叫我快出去,看了看時鐘,下課時間所剩不多,於是我把朋友叫起來以後,便匆匆的走出教室脫下了口罩。

到了樓梯間,傳出男女廁所蒸散而出的尿騷臭和潔廁劑的奇怪氣味,我皺著眉頭往九樓走去。這股臭味雖然令人噁心,但同學們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好不容易爬到了九樓,因為天氣太炎熱了,到教室時我渾身是汗,本以為進教室可以好好休息一下,開冷氣或者開個電扇也好,不料那一堂課是生活科技課,要裁切木頭,因為怕木屑亂飛,不僅不能開冷氣也不能開電扇、開窗,對當時的我而言,那裡真是個地獄。

為了不吸到木屑,老師還特別請大家戴上口罩。口罩的悶臭味加上教室中大家的汗臭味、木頭的碎屑味,還有教室本身刺鼻的鐵味,各方各面都讓我非常不舒服、噁心,令我對那一堂課有了巨大的反感。

我原以為上完那堂課就不會再那麼令人噁心了,結果那一堂課正好在打掃時間前,所以一上完課,還得拖著疲憊的身軀去打掃,抹布的軟爛惡臭味,一大坨一大坨的灰塵,真的不輸給廁所的噁心感。努力的將手上的噁心味洗掉後,我去廁所吐了十分鐘。又是一個討人厭的週二下午。


〈漫遊舊金山〉吳宸赫

寒假期間,我們全家前往美國西岸的舊金山旅遊,那裡的風俗民情和自然景觀,都是我前所未見的。

爸爸賦予我在這趟旅程中的任務:負責以英文溝通。前幾天,還沒習慣說英文的感覺,語句「殘破不堪」,但美國人往往耐心聽我表達,還有人鼓勵我說話,絲毫沒有催促,讓我勇敢開口。後來習慣之後,有人會主動找我搭話,可能是在電梯中「小聊」兩句;可能是排隊時談天「解悶」;也可能是和老奶奶聊得「難分難捨」。這是美國人的包容與親切之處:知道你是外地人,英語不流利,耐心聽你說;明明不認識你,但願意和你聊天。

這趟旅程最美的風景,莫過於舊金山海灣與金門大橋的合影。一藍一紅,把彼此襯托得更加亮麗。從市區遠望,大橋猶如巨人,霸氣踩著兩端,任由螞蟻般的車子從他肩上爬過。騎車到橋下仰望,車輛風馳電掣般飛過的景象一覽無遺,往右一看,海水像是一張湛藍的毛毯,輕輕覆蓋著。直到上了橋,用俯視的角度眺望海,眼前的景色令我嘆為觀止──這是我第一次用這個角度看海,這麼美的海,湛藍、清澈、又帶有一點波紋的海。

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趟旅程,因為這裡的人文、風景都是獨一無二的、前所未見的。


〈漫步老街道〉陳昀昕

講起出門走走,我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阿嬤家附近的老街道。

阿嬤家和我的學校在同一區,所以往來十分方便。每次走回家時,天已從青藍轉為紫紅,剛下完雨的街道,路上的坑窪中仍有積水,從生鏽的鐵皮屋上滴落的雨水,如同一顆顆的鑽石,反射出了夕陽的餘暉。

小店之間有一家我小時候就在了的咖啡店,一經過那,我的目光總是會被它木櫃子上擺放整整齊齊的茶具所吸引,雖然全已積灰,可杯上的花紋反倒不被掩蓋,而是更加細緻、明顯了。

店的旁邊是一個小坡,坡的右側連結了上方住戶的廢棄水管,管的尾端則暴露在外,在生意盎然的春天中,許多雀鳥會前來築巢,尤其是麻雀,一隻隻擠進了小小的管口中,在上坡的過程中,觀麻雀、賞鳥鳴就是我的最大樂趣。即便現在管中已經沒有鳥了,但我還是會習慣的向右看,期待那一聲清脆的「啾!」

雖然這裡不是人們心中的「第一旅遊景點」,但它肯定是我心中的第一,因為這不只記載了這片土地上的所有故事,更親眼見證了我從幼兒成長為少女的十二年人生。

這老街道一點一滴在變,曾經常去的麵館成了新開的水果店;曾經好似不可能改變的景象也一去不復返,但我愛這裡的心,永遠不變。


〈那未說出口的話〉呂芊樂

有時,縱使內心有千言萬語,但基於種種原因,便將欲說出的話又重新埋回心中。

我想,媽媽以前並不認為我愛她,因為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抗拒擁抱或親吻,隱藏起內心深處的渴望。

每天回到家,第一時間不是溫柔的向辛苦的媽媽道謝,而是直衝回屬於我的小小天地,開始翻起書包,認為:「念完書,考上了好高中,讀了好大學,便是對媽媽的最大回報。」但隱隱會有一種不安和憂愁,纏繞住我的心。

有時躺在床上,聽見弟弟毫不掩飾表達對媽媽的愛,感謝她一天的辛苦付出,以及對她的肯定與鼓勵,我的內心也不斷的糾結。最終,呼喚了媽媽,本希望能親口說出「我愛妳。」並被媽媽緊緊抱在懷裡。但這句話卻未如預期順利吐出,耳邊響起了各種聲音「你長這麼大了,已經過了撒嬌的年紀。」「不用說,她一定都知道妳在想什麼。」結果,仍只聽見自己的聲音道出簡短的「晚安。」而後,就是自己被窩中的溫暖氣息。

一直到某年母親節到來,學校發下了卡片,我先以按照完成「例行公事」的心,照著範本,如機器人似的寫出卡片。後也想趁著這次機會,表達自己的心意,於是在空閒時間,完成了裝載著內心真實情感的卡片。雖然內容樸實無華,卻富含了我和媽媽的回憶,以及想說的話。

看著手上輕薄卻又如此沉重的卡片,我遲遲無法交出它,手中的汗珠也微微的浸濕了紙,透著光可隱隱約約看見我書寫下的字,內心暗暗祈禱著,這些文字的溫度能傳達給母親。

下定決心後,邁著沉重的步伐,以及握著千斤重的書信,忐忑的交了出去。看著認真閱讀的媽媽上揚的嘴角,我的內心湧入了一道暖流,下意識的撲到媽媽身上。原來,我不是抗拒身體接觸,而是缺乏膽量,終於我又鼓起勇氣,大膽說出了:「我愛妳!」

這次經驗使我體認到,一定得表達才能讓對方知曉自己的心意。若能回到過去,我肯定每次都會直接表達出真實感受,不再害怕,勇敢表示,才能讓對方知道他在我心中的重要性,也不會再後悔當初為何沒將情意說出口。


〈時光沙漏〉林佳璇

好多人都說:「時間是看不見的,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但我卻覺得,時間的流逝是可以被發現的,只要細心的觀察,終究能找到歲月的刻畫,自己已經長大,變成熟了的證據。

我從出生到現在,從來沒有搬過家,而這片熟悉的土地則一直在改變。一間間嶄新的店面取代了本來常光顧的老店,舊式的建築、商店也走上了都更的命運,一場肆虐全球的疫情把餐廳都壓垮了,夏秋盛行的颱風將那些本來屹立不搖的大樹連根拔起。社會在變,我也在變。

但是有一間店,從來沒變過──那是一家機車行。爸爸說這間機車行從他小時候就有了。從我有意識以來,那家店都是由一位老先生和他的兒子一起經營,裡面養了一隻可愛到會令人發瘋的馬爾濟斯。

每一天,老先生騎著腳踏車來上班,而小狗則坐在腳踏車旁邊的小籃子裡來上班。小時候,每次只要經過那裡,都會停下來和小狗打招呼,現在雖然忙碌,但是還是會在機車行前面刻意放慢腳步,看到小狗那真誠可愛的樣子,一天的煩惱好像也都消失了!

直到最近,我忽然發現小狗的毛好像變少了,這才意識到,我長大了呀!小狗也是會變老的呀!我已經不是那個無知的小孩了,而小狗也不會再亂吠亂跑了,我們都長大了,變成熟了,只是平時沒有發現而已。  


〈小學堂小食記〉蔡咏潔

今天真是福運當頭,有小學堂十年難得一遇的「潤餅節」。記得上次吃潤餅,已是小學六年級時媽媽做的,而家附近唯一一家潤餅店賣得是又貴又難吃。如今在小學堂又邂逅這位老友──潤餅,只能說是幸運。

下課鈴聲一響,大家都閃著星星眼,望向教室外那一桌子的繽紛食材:麵粉香四溢的餅皮、脆嫩多汁的豆芽、肥而不膩的紅糟肉、粒粒分明的花生粉,和有些人避之不及,我卻無法拒絕的香菜。

等老師將我的「素食主義」潤餅包好後,我便迫不及待的開始享用。指間與粗糙的餅皮纏綿,捨不得分開;餅皮上凹凸不平的痕跡,讓我想起了媽媽長滿厚繭的手,握住我平滑的小手,母愛的滋味讓我細細回憶起,吃媽媽做的潤餅時的滿足。一口咬下,微甜的花生粉爭先恐後的湧入我的齒間,如跳跳糖似的顆粒在舌尖群舞,雖沒有跳跳糖的甜蜜與寵溺,卻是童年樸實無華的幸福。

再來入口的是脆爽的豆芽。不得不誇讚曼娟老師的手藝是真的好,甘甜脆嫩的豆芽配上新鮮有嚼勁的韭菜,立刻讓我淪陷於這配菜的魅力之下。而後來居上的香菜也是這潤餅的點睛之筆,在甜鹹交織的花生粉與豆芽中,香菜的偏腥感奪去了我的注意,也像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時雖不顯眼,一旦想起卻歷歷在目。

這美味的潤餅就像我的人生,食材緊密的擁在一起,雜而不亂,如包裝生活的情感、回憶與成就,合於一體,塑型成普通卻感性的自己。


〈潤餅小記〉許洺瑄

一如往常的星期五,我踏進小學堂,上完有關王維的課程後,老師提到了「潤餅」,說了它的由來;提到了寒食節,說了寒食節的由來,且要讓我們吃潤餅⋯⋯等等,吃潤餅?在小學堂?

什麼千奇百怪的事情我都想過,就是沒想過,有生之年能在小學堂吃潤餅!

對此我非常期待,因為印象中我只吃過一次潤餅,還是只有潤餅皮的那種,所以當我看到桌上曼娟老師親手炒的菜時,內心激動的情緒全寫在了臉上。

我接過盤子,看著餅皮上的炒豆芽、豆干、香菜、紅糟肉、花生粉、蛋皮,雖是一臉平靜,但內心早已垂涎三尺。咬下的瞬間,多汁的豆芽菜率先攻擊味蕾,香菜緊接在後,最後則是舌尖上淡淡的花生香,香氣四溢。回過神來,咬下第二口,豆芽菜依舊是領頭,跟在後面的是香菜、豆干的香氣在嘴中擴散開來,紅糟肉跟蛋皮不會很搶風頭,花生粉淡淡的花生香劃上完美的句點,就這樣一口接著一口⋯⋯

捨不得的看著手上最後一口潤餅,味蕾得到滿足心裡卻感到可惜,但至少,我知道了什麼是「香氣在舌尖上跳舞」。


〈真正的善良〉王宥翔

個性之國的故事將劃下句點,成為一段長久的歷史。在國家消亡前,人民的行為也各不相同,「利益」指著對方破口大罵,將責任推給別人,「善良」則是像熱鍋上的螞蟻般努力改變,但在「利益」改變以前,「善良」的行為只是徒勞無功。

遙遠的宇宙有一個烏黑的國度,名叫個性之國,原本是一個光鮮亮麗、光明磊落的國家,但自從名為「利益」的人稱王後,便成了國家發展史上重大的一個轉捩點。

「利益」一登上王位就滿腦子都是「錢」,不斷要求「善良」破壞個性之國的自然,隨意殺害大自然中的動物,以增加個性之國國庫的錢財。儘管「善良」不斷指出此舉的危害,但是國王只是左耳進右耳出,毫不理會。

在國王的壓迫下,原本堅持不破壞資源的「善良」,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形下,只好紛紛加入「利益」的陣營,並轉為要求僅存的「善良」也要破壞自然,所以「利益」的陣營愈來愈龐大。

國王強迫所有的「善良」變成「利益」,說這是為了大家可以吃飽穿暖,他的用心良苦都是為了大家好。但此時,個性之國也愈變愈糟,不但資源用盡,「利益」們還彼此陷害。

國王不斷責罵「善良」當初怎麼不提醒大家,「利益」們則開始逃離,前往其他有利可圖的地方。「善良」們選擇留下默默付出,想挽救一切,但為時已晚,個性之國已殘破不堪。


〈自動房〉朱正亞

在一片荒郊野外,什麼都沒有,只有遠處那輻射綠的霧陪伴著。

「叮叮!現在是早上七點,快點起床,要上班、上學了!」一個聲響打破了寧靜。那是一棟房子,一棟全自動的房子。「現在是早上七點,快點起床啦!」那個聲音連續不斷的叫著,但沒有人回應。

那個房子自顧自的做起早餐。機器觸手從廚房裡冒出,開始煎蛋和培根;吐司機將烤至金黃的奶油吐司精準的拋到空中並落入擺好的盤中,培根和蛋被一一疊在吐司上。「早餐做好了!快下來吃吧!」那個聲音又響起。依舊沒有回應。

過了一會兒,食物都放涼了。觸手又冒出,將完全沒被碰過的早餐倒進廚餘桶裡,並且把盤子及餐具放入洗碗機。房子騙自己,想像出了一個現在正準備出門的家庭。那個聲音又響起:「今天是二一四一年,五月十五號星期一。今天會下雨,請記得帶傘。」

那棟房子已經有自我意識了。自從那個家庭和全世界的人都消失後,它就在創傷之中。知道那家人不會回來了,但它不願接受事實,還是繼續「為家人服務。」

中午,天上下起了毛毛雨。雨下著下著,成了大豪雨,背景中也可以聽見雷的聲響。突然,雷電擊中房子專屬的發電廠,引起極大的火災,連大雨都滅不了。火舌快速的跑進了房子。

房子想要將火撲滅,但放了一百年的滅火器沒辦法使用。火將整棟房子燒了起來。

房子想起了它死去的家人,不顧火勢將家人的照片保護了起來。

一個早上,在荒郊野外,有一棟燒得如木炭的房子,中間有一張家人的照片。一面牆上,一個聲音慢慢的說著:「今天是二一四一年,五月十六號星期二。今天是二……」


〈我的繪畫夢〉呂芊樂

從小,我便喜愛隨手拿起畫筆,在白紙上畫著沒有意義的圖形,圓形、四邊形,又或是一條條自由奔放的線條,一個個、接二連三的在紙上浮現。慢慢的,我愛上了這種感覺,熱愛從一片白,用自己的語言堆砌出屬於自己的一幅畫,更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一位有名的畫家。

六歲時,為了追逐夢想,我參加了增進畫技的課後才藝班,踏入屬於我的小小天地。在那裡我學到很多,從構圖到塗色;從模仿到創作,雖然過程很苦,卻絲毫沒有滅了我對繪畫的熱情。很快的,我便能清晰的畫出各種事物。

有一次我靈光乍現,在紙上畫出了冬日的雪景,雪花紛飛,一群孩子將手伸出來,令手裡的白雪撒落在屋頂上、地上,在無邊的曠野中、冷冽的天空中充滿了他們的笑聲,經過一番折騰,花費多日終於完成了我努力許久的曠世巨作。我也得到了滿滿的成就感,充斥在身體每一個細胞中,也令我想成為一位風靡全球的畫家的想法,更為深刻。

然而,長大後時間愈來愈少,每天被迫面對成堆的作業,壓力大得如同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肺被一隻大手緊緊捏住,無法喘息。我那屬於兒時的夢想,彷彿是童年的一個笑話,被繁重的課業所取代。

但是,有一次意外發現一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用色大膽,想法創新,風格獨特,瞬間將我帶回童年的那份快樂。認真專注的刻畫每一處,每一道細膩的筆觸似乎歷歷在目,如跑馬燈,一幕一幕在我的腦海中輪迴播放。那時,我決定重拾被我遺棄的夢想,再次努力,希望完成我的夢想。

現在,我都會抽空在小小的筆記本上畫下不同樣式的插圖,也會偷偷在完成作業後,在乏味的數學算式後,加個可愛的小人物。雖然,沒有足夠的時間,無法像之前一樣完成大張的作品,但我依然會努力的朝夢想邁進。


〈我想成為外向的人〉劉璦睿

我一直很內向,很膽小,雖然有時候會主動找人聊天,但手卻抖個不停;只想待在家裡,用聊天軟體和別人互動,可以思考比較久,也沒那麼可怕了。

小學的分班,和上中學,換一批新同學,又要重新認識,對我來說十分痛苦。上國中後,交到了一些朋友,但想說的話,想表達的事卻老是卡在喉嚨,怎麼樣也出不來。時常覺得家人、朋友,大家都很外向,很瘋狂,讓我熬了一晚想的事,其他人卻可以在幾秒鐘內快速做出決定並執行,問了比較熟悉的朋友,他們的回答也大多是「順其自然就可以啦。」「要勇敢一點。」這類的答覆,但我仍然摸不著頭緒,該怎麼做才好,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除了內向這點,我也很膽小,就連在考試時,老師走來走去的監考,都會讓我心跳加速,膽戰心驚的等老師走過,才會放鬆下來。我也時常擔心自己該做的事沒做好,有時會多準備,讓自己安心,但這些事通常是多餘而沒有意義的,常常讓自己的書包變重了,煩惱變多了,然而,仍然沒有想到好辦法應對。

我常想著,如果我再外向一些,再勇敢一些,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呢?未來的人生會有所改變嗎?我常憧憬著,並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如果我能創造一個節日〉彭品翔

節日,不只是生活中的點綴,更承載著文化;除了是日子裡美好的喘息,更帶著期待、情感。如今日復一日的都市生活,緊湊的如同偵探電影的配樂,時光的腳步在路上游移,匆匆而過。如此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調淡了節日的色彩,從前盛大的過節,徘徊在城裡,也變得輕如鵝毛。

我喜歡走進自然,更準確的說──是遠離都市的喧囂。幼時每個週末,全家都會去到陽明山,那時總是抱怨不但要早起,更要大老遠經過數十分鐘的車程。直到大了些我才明白,踏入山裡是為了放慢週間趕路的步伐;坐在草地上仰望藍天,能夠暫時將工作時壓抑的心放鬆,享受片刻的安寧。奈何體悟得太晚,我僅剩的週末也被無盡的補習填滿,早已沒了時間,能像從前去爬山、放空自己,上學時累積的疲憊得不到休息,只得又拖著倦了的身心迎接新的一週。

因此,我想創造一個提倡休息的「休息日」,讓整日忙於奔波的人們可以在這天放鬆身心,不再為生活感到繁忙,而是可以好好在這節日裡釋放壓力;不再去煩惱課業與工作,而是在慢了步調的生活裡,陪伴愛人與家人,如同《淚之女王》裡的賢宇和海仁,或是在家中「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至日上三竿,而後花時間享受「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樂趣,抑或是早早起床晨跑,在暢汗淋漓中拋去一切的憂愁。

記得之前有次的運動會補假,我和祖父決定好好休息,便來了趟「淡水一日遊」,我倆老早就到了淡水,看著晨曦之中的河面微微泛著鱗光,上頭飄著薄霧,如清透的輕紗一般,當時不禁覺得似乎所有的不悅,都隨著河水帶走了。短短的一日行程,我們祖孫倆去了好多地方:在北門鎖鑰留下了合影,也在紅毛城欣賞了古蹟;在老街享用了魚丸湯,也在回程買了鐵蛋。回到家整理照片時,雖然行程不及旅行團的「滿滿滿」,但卻同樣充實,同樣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也趁機好好的休息、充電了。

創造「休息日」,不但可以如字面上意思般「休息」,更能裝飾人們平凡無奇的生活;不只能成為城市生活裡美好的喘息,更能在名為「回憶」的相簿裡,增添全新的一頁。


〈創造一個新節日〉林家霈

世界上有許多紀念、慶祝的節日,當然也有一些奇奇怪怪、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奇特節日。如:國際懶惰日、國際海盜日……這些節日通常沒有放假,也沒有很多人知道,但對於像我這種喜愛冷知識的人來說,這種奇特的節日就達到了很好的娛樂效果。因此我決定創一個節日──國際啊對對對節。

前一陣子班上流行一種叫「啊對對對」的遊戲,不管對方說什麼,都只能回答「啊對對對」,同樣的,自己說什麼對方都只能回答「啊對對對」。但如果對方或自己不想說「啊對對對」的時候,就只能接受懲罰(發生不想說「啊對對對」時,通常是很無聊的話,像是「你喜歡某某某」。)。這是一種刺激又人數彈性的遊戲,在別人提出問題前,不會知道他要問什麼,所以會一直希望他不要問很難說「對」的問題。

「國際啊對對對節」不分語言、種族,只要有問題可以問,基本上就能又開心又刺激的玩「啊對對對」了。現在多數人都用手機玩遊戲而忽略了人與人的遊戲,或者玩遊戲時一直上網查問題,不僅沒有自己想問題錯過認真思考的感覺,也沒了問題都不一樣的趣味感。因此在「國際啊對對對節」這天,玩啊對對對的人「禁止使用3C」,藉此增加遊戲的趣味。

放假有時會造成大家的困擾,因此國際啊對對對節不會放假。但這並不影響玩啊對對對的時間,況且一種遊戲玩久了也會膩,所以「國際啊對對對節」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不用3C玩遊戲。


〈習俗的溫度〉許宇恩

時間並不是一條長長的直線,而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滾滾河川,雖然無法挽留、無法回溯,卻有可以寄託著信念與回憶的事物,使我們有動力邁向更遙遠的未來。

今日的中秋與童年相差很大了。

在模糊的記憶中,中秋節肯定是一個最盛大的日子。前一天,家裡就會派出幾個小兵,隨著大人一起去附近的大賣場搶購,「說時遲,那時快。」原本琳瑯滿目的商品架,一晃過去,只剩下幾個貨品了,就連一向銷售率接近零的冷門商品也被一掃而空,所以採買時拚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手速。

經歷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我們提著大包小包回家,雖然物品快和我的體重一樣重,就如同扛著一隻大象一般,都難以壓垮我對中秋節的期待和嚮往。那一個寂靜的夜晚,是我一年中最難以入眠的夜晚。

終於熬過了乏味的半天,夜幕降臨,爸爸將上面鋪滿烏黑灰塵的烤肉架拿出來,媽媽在廚房裡忙碌的處理著食材,爺爺、奶奶在一張大圓桌上喝茶聊天,我就和弟弟、妹妹們在旁邊玩耍。一下子,便看著濃濃白煙,大家品味著木炭香中參雜的肉香,其樂融融的吃著芳香的烤肉和清爽的柚子,一起喝著爺爺的「功夫茶」,欣賞皎潔又圓潤的滿月。

在這一天,大家圍在一起,將烤肉香與柚香圍住,並把這個「圓滿」和「溫暖」牢牢捉住,緊緊不放,一邊期待下一次的中秋,一邊許下自己的祈福。

其餘的日子,烤肉架封存了我們的回憶,那抽象的時間和家人的溫暖,有了可以寄託的地方,它承載無限的期許,無限的願望。

望著同樣的明月,吹著相同的晚風,不同時空的自己是否一樣呢?


〈過新年〉郭書和

每到過年期間,我們全家便會帶著大包小包回「麻豆」,就是爸爸的故鄉。

那天,媽媽會發揮她塞食物進冰箱的技能,把所有食物、衣物及給阿公、阿嬤的補品塞進後車廂。爸爸則負責開車,平常三個小時的車程,可能會因塞車而延長至四、五個小時,但我並不覺得厭煩,反而一年比一年喜歡這一大段空白,就像屬於我們三個人的約會。時間好像不存在,安靜的車內像一個膠囊,把我們裝在裡面,不必在意工作、學業或「物價齊漲薪水卻不漲」的壓力,這是屬於我們三個人的「團圓」。

經歷了無限車流後,我們終於抵達阿公、阿嬤家,阿公就算快忘了我是誰,他依然會記得「今天我的兒子,回家了!」他執意站在家門口,迎接我們。我每次都覺得,爸爸對這塊土地、這棟房子,有著與其他人都不相同的情感,因為這塊土地的樣貌變了,老房子也拆掉重建了,可能在他小時候栽下的一個小種子已長成大樹;就像他自己,離家時,是懵懂的少年,回家後,卻成了一肩扛起家庭的父親。他的過年,不只有過年,還有回憶。

七點,時鐘準時的叫了兩聲「嗶嗶」,晚餐時間到。阿嬤端出一道道拿手好菜,當然少不了麻豆獨家長年菜,在麻豆,我們所謂的「長年菜」是連根的水煮菠菜,一口吞下,菠菜的鮮甜,總是讓人一條接一條,一口接一口。

平日坐不滿的桌子,會在除夕夜坐滿,甚至多加一張桌子,大家庭中的每一個小家庭就像一片片小拼圖,在此刻拼湊了起來,成了一幅畫,我們圍爐時,每個人的笑容,都像孩子一樣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