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我喜歡穿著拖鞋走進春園街,在街市裡尋找手磨豆漿,順便提回兩塊豆腐, 在家裡悠閒地做起涼拌菜餚吃。更多時候,我鍾愛在菜市裡沿街觀看販雞賣魚的攤子,辨識著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游水海鮮。我對於這樣的日子有一股不可解釋的著迷,雖然粗糙庸碌,但卻使我更貼近生活......真有一股人間煙火的況味啊。」
從長髮到短髮,從出世到入世,從濃烈到淡雅,這些年來,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張曼娟,她變了。
身為女人的她,關心起現實生活中女人會面對的課題;所以,我們在《我的男人是爬蟲類》、《火宅之貓》,以及帶有文化觀察的《女人的幸福造句》裡,都看見曼娟深入探討著女性的心理處境。
可以說不只是貼近,更是真正走進了人間煙火裡。直到《彷彿》出版以後,許多人說,這更是一本蒐集各式樣貌的女性成長與自覺的小說集了。
張曼娟第一次聽起有人這麼閱讀著《彷彿》時,自己也覺得有趣。「真的嗎?其實,我真的沒有帶著目的性去書寫啊!」
她不好意思地笑起來,又想繼續聽聽讀者們還有甚麼批評指教,就像是個首次出書的作者,仍保有著謙虛與好奇。
因為身為女性而關心女性,是很自然的吧。張曼娟說,她所關注的不只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女人的生活型態,比如從女兒到妻子或母親,她還關心的是女人身分的問題。一些做過女兒但不曾變成別人妻子與母親的女子,究竟在這樣的社會裡,該如何自我認同與被別人認同呢?張曼娟以為,一個女人不管處在甚麼樣的身分,活成甚麼樣子,結婚也好單身也好,都絕不能失去自在過生活和掌握快樂的能力。只要女性能有自覺,張曼娟深信、也喜見於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必然有更多不同女人的身分與型態,會出現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喜歡站在沙田新城市廣場的二樓,俯瞰樓下漩渦一般的人群,使我有一種身在紅塵之中,又可以脫身旁觀的隱密快樂......我在中文大學教書時,很喜歡從辦公室走到教室的一段山路,總是可以看見樹蔭間篩落的晨光和被霧氣擁抱的吐露港。黃昏時分,坐校車回火車站的路上,有一個轉彎,也能窺見吐露港。那時,港邊的燈燃亮了,真是一種靈動的美;剎那之間,卻留下了永恆的記憶。」
觀看城市人海,欣賞山徑美景,張曼娟愈來愈能夠從平凡的周遭,獲得富足的感動了。毋須大喜大悲的情緒,卻給了她更多的悸動。
就像我們在張曼娟近來的小說裡,也感覺到相同的風格轉變。近來,網路討論群上的讀者,問起哪一本書最能讓人飆淚?
張曼娟的《海水正藍》總會雀屏中選。後來,有許多張曼娟的讀者回覆討論,都一致認為當他們在閱讀《喜歡》與《彷彿》時,雖然不再落淚了,卻迴盪起更悠長的淡淡哀愁。他們借用了張惠妹的歌曲表達那樣的感觸:想哭,卻哭不出來。
或許,真是人生觀與愛情觀的改變吧。張曼娟坦承地說,有些讀者對於《彷彿》中<桑樹唱歌的夏天>,嫣如的個性塑造曾有所質疑,以為這樣的一個受盡挫折的角色,很應該憤怒的,卻還是心平氣和的生活。難道,作者不怕因此削弱了小說的戲劇張力嗎?
然而張曼娟說,如果是過去的她,一定會將這個故事處理得很決裂,但現在的她漸漸發覺,激烈的東西固然能使讀者在閱讀時有著宣洩情緒的功效,卻不能達到提昇情感的境界。
她同意,真正深刻的悲哀絕不是讓人淚流滿面的,而是很想哭卻沒有流下淚來。日後再咀嚼起相同的故事場景時,便會在咀嚼的過程中得到一種自我救贖的目的。張曼娟又補充,可能她塑造的不只是一個小說人物和故事了,而是試圖在傳達一種對於生命的態度吧。
對於香江的讀者來說,《彷彿》中的<絕情記>肯定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閱讀經驗。一般人對於香港的印象是現代而繁華的,可是張曼娟在處理這篇前世今生的題材時,卻選擇觀光客比較不熟悉的九龍上海街。
談到這一點,張曼娟像是跌入回憶的思索中,娓娓道來:「上海街保留著香港舊式的傢俱店、熱水瓶醫院、街頭畫家等等,更接近於我夢想中的老香港,那像極了香港的前世,而只要從上海街拐個彎出來,就是彌敦道;不就是香港的今生嗎?
這些東西固然皆是古老而美好的,卻都在無可挽回的消逝之中。彷彿,就像許多的人與事,即使有著不可取代的美好,可是,過去就是過去了,是一段不可能再回頭的,不會再重演的前世。」所以,當她正準備書寫一則輪迴的故事,恰好又重返上海街的時候,便建構出<絕情記>的背景了。 曾經在香港住過一段日子的張曼娟,看待本城的角度與體驗,果然是和觀光客不同的啊。而我們也愈發感受到曼娟對於傳統和現代,竟是如此敏感。
「......對於中環,我最感興趣的並不是切割天空的嶄新建築,而是在山邊的舊式唐樓。一幢幢小樓裡,木製樓梯通往深幽的所在,給了我更多的遐思與想像。近年來,這些房子被登山扶梯旁蘇豪區的新店面取代了,這種從舊過渡到新,而又保有著獨特的風格,可以說是香港人另一種新的生活風味;有著雜交而混血的美感,充滿一種無可拘束與預料的力量。」
許多人都好奇,張曼娟怎麼會在現代創作生涯中,突然決定出版《愛情,詩流域》這樣一本用現代故事,重新詮釋古典情詩的書呢?
張曼娟說,她經常遇見許多讀者,都希望她在書上簽名時,能夠題上幾句古詩。她於是明白,許多人從來就不認為古詩,只屬於在遙遠的年代。
相反的,千百年前的詩詞,卻更貼近於他們此刻的生活或情感。再加上有很多人對於古詩,都有股接近但又遙遠的距離感,所以,在中文系已教學多年的她,更因此興起創作本書的想法。接著,她便開始和紫石作坊的同仁們一起挑詩,加入新世代的想法,冀望賦予古詩現代精神,使古典長成新的血肉,好讓更多現代讀者能在詩裡擁有新的觸動。我們才明白,原來,在張曼娟的體內恆常混血著一種特殊情懷;融合著舊與新,古典與現代,一份兩兩沖積下的溫柔質感。
自從《火宅之貓》出版後,讀者都驚豔於她在小說中的求新求變。張曼娟融合了更多元的敘述方式、議題與題材,亦可以說是一種在創作風格中的混血吧。
問起甚麼時候才能見到下一部長篇小說?張曼娟回答,目前仍無計畫;但,絕對在可預期的未來中。
她又打趣地說,不過下一次寫長篇時,會一邊寫一邊鍛鍊身體喲!當身旁的人都不明白地睜大眼睛時,張曼娟才笑著解釋,因為她覺得寫長篇小說就像投入一場長跑,倘若沒有好的體力與生活型態,是不可能抵達終點,在小說裡呈現出嶄新的感覺。
喜愛張曼娟的讀者,一路閱讀她的作品到新出版的《彷彿》時,一定能感覺到在她的血液裡不但混著孩子的性格,更在創作上努力結合更多的嘗試與可能,果真恍若一位充滿混血性格的女子,總喜歡在新與舊;在風格與創新;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努力用文字融合彼此,讓文學的領域,因為她,撞擊出更多采多姿的燦爛煙花。
|